2019年已經過去,回顧這一年可以用“前所未有”來形容,無論是去產能方面、價格方面、生豬盈利以及國家政策等等均是近六七年來從未有過的。
疫情導致生豬產能創下新低
(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)
(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)
受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延續影響,19年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生豬存欄數據雙雙開始加速下滑,9月份跌至近幾年的最低位,能繁母豬同比減少了38.9%,生豬存欄同比減少了41.1%;10月能繁母豬存欄首次由負轉正,11月生豬存欄自18年11月份以來首次回升;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400個縣定點監測,11月生豬存欄環比增長2%,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4%。
價格波動前所未有
(數據來源:豬易數據)
產能的大幅下滑也就意味著生豬供給會極度短缺。由上圖可以看出,19年8月之后豬價持續突破歷史高位。豬易數據監測顯示,截止10月28日全國生豬均價為40.31元/公斤,較18年高點(1月8日15.36元/公斤)上漲162.43%,較17年高點(1月8日18.14)上漲122.2%,較16年高點(5月28日21.24元/公斤)上漲89.78%,較15年高點(8月7日18.74)上漲115.1%,較14年高點(8月27日15.66元/公斤)上漲157.4%。進入11月后,國家政策頻出,“中南大區”試行政策出臺,且北方部分地區疫情有抬頭趨勢,生豬出欄量增加,同時市場消費不及預期,價格從40.31元/公斤回落至30-35元/公斤;12月季節性出欄增加,疊加需求的弱勢以及凍品庫存的沖擊,導致整體價格的弱勢震蕩。
生豬盈利前所未有
(資料來源:wind,一德生鮮品部)
豬價暴漲和玉米價格小幅波動前行,帶來生豬養殖高盈利。據了解,10月份全國生豬價格高點漲至40.31元/公斤,自繁自養養殖利潤最高達3000元/頭以上,遠遠高出其他年份。之后受多重因素影響,價格下滑,盈利有所收窄,但是相較其他年份仍處于較高位置。
進口肉量前所未有
(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,豬易數據整理)
由于國內豬肉供應不足,價格超高,我國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豬肉進口,平抑價格。全年新增16個國家肉產品準入,擴大了21個國家已準入肉產品的品種范圍,豬肉產品準入國家達到20個。海關數據顯示,2019年1-11月進口豬肉達183.8萬噸,同比增長66%,一舉超過2016年的162萬噸最高峰。其中11月進口豬肉23萬噸,環比增長29.46%,同比增長151.2%,為2019年同比增加最多月份。19年由于鮮品和凍品存在較大的價差,食堂、加工廠、餐館等對鮮肉的需求量大大減少,2020年國內凍品庫存會保持低位,進口量預計持續高位。
儲備肉前所未有的頻繁投放
除了增加進口量,國家亦不斷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??v觀歷年,國家也曾多次投放過儲備肉來平抑物價,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要。但是一年之內甚至一月之內頻繁投放今年尚屬首次。具體請看下表:
史上最強生豬復產政策
生豬產能明顯下滑,穩生產保供給壓力增大。8月以來,國家多部委相繼發聲,持續出臺多項政策支持生豬產業發展,各地政府亦紛紛出臺政策加大扶持。尤其是12月6日出臺了“史上最強”生豬復產政策,生豬穩產保供的攻堅戰全面打響。具體如下表:
經歷2019年極端行情以后,部分養殖戶表示對這種大起大落行情接受不了,準備棄養,而不放養殖戶依舊對未來行情充滿信心,有繼續養殖的意愿和重新復養的意愿。那么明年行情會如何呢,會重復今年的歷史嗎?
首先,我們來看下供應方面,根據農業部監測的數據顯示,從11月份能繁母豬開始止跌回升,這表明以后整體生豬產能將開始直線回升。但是由于前期去產能幅度比較大,整體基數比較低;同時由于仔豬及能繁母豬價格的高位,導致商轉母現象普遍,商轉母存在產仔率低,可用時間短等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能繁母豬存欄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,因此預計明年供應依舊處于緊缺狀態。具體來看,2019年6-7月母豬存欄持續下降,加之南方疫情影響配種率較低,根據生豬繁育周期推算,2020年4-7月供應較緊張;同時,由于10月豬價高企,商轉母的情況較多,對應的是8月之后的生豬存欄,屆時供應或有所緩解。但是整體來看,較19年相比,緊缺程度有增加可能。
其次,消費端,短期來看,會受價格高、疫情和消費替代效應等影響。但是與供給端的大幅下降比需求端影響變化相對更小。并且發現19年很大一部分的消費降低主要是集中性消費中的凍肉占比大幅提升。而明年凍肉庫存相較今年大概率會減少。
再次,進口肉方面,今年創歷史新高,1-11月也只有183.8萬噸,占消費量比重不足3%;同時,由于受全球非瘟影響,其他爆發疫情的國家需求量也會增加,因此面臨巨大的缺口,豬肉進口數量仍然偏低,難以起到穩定市場供給的作用。
最后,國家政策方面,19年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但是主要集中在頂層設計,基層執行還未有全面的落實,這也需要時間。
因此,2020年或不會簡單重演19年的歷史,但是整體來看,豬價或延續高位震蕩走勢,上半年要好于下半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