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會熱點:恢復生豬產能、工業領域前沿科技成果向農業領域跨界
發布時間:2020年05月27日 閱讀次數:531 來源:綜合整理 作者:管理員
全國政協委員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同樣提交了有關恢復生豬產能的提案。在《關于雙疫情影響下加速恢復生豬產能,實施綜合性提振復產措施的提案》中,劉永好建議,在恢復生豬產能時,還也可考慮從國家層面設立生豬產業發展母基金或發行特殊國債、支持養豬用地“聚零為整”,適當推廣聚落化養殖模式、加大養豬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、加強產能恢復期的跨區域協調等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提交了3份提案,涉及完善建筑機器人政策標準體系、大力發展海外農業、打造無人農場以及職教扶貧等領域。楊國強指出,隨著機器人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被不斷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,加快布局“無人農場”應用場景,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鏈自動化水平,將成為占據全球農業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手段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喬曉玲表示,“人造植物肉”國標已立項,基本框架和思路已定,除了植物肉基本標準之外,還將新增碎肉、丸子、香腸不同系列產品標準,“一般立項后2到3年即可出臺?!睓C構預測,2040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到肉類消費的60%。面對如此龐大市場,喬曉玲建議加大人造肉產品研發,“只有產品可行,品種豐富,進入大規模生產成本下降,才會迎來大發展?!?br style="padding:0px;margin:0px;" />
全國政協委員、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受訪時表示,針對新冠疫情發生后出臺的野生動物禁食政策,他通過調研發現,禁令出臺后,部分人工野生動物養殖專業戶不知應該何去何從。因此他建議,人工野生動物養殖應名單清晰,讓人工野生動物養殖專業戶知道哪些動物能養、哪些不能養,并加強規范管理。另外,劉木華建議推出生豬期貨,鼓勵更多人研究生豬養殖,讓供需信息更為透明,有利于緩解豬周期;還要下大力氣促進生豬養殖戶、企業與政府部門合作,推動生豬全產業鏈準確數據的采集,打通信息孤島,形成大數據體系,加快國家層面的綜合信息平臺建設,為相關方面應對市場變化及時預警提供依據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湖南佳惠集團董事長李小紅建議全面禁止活畜禽調運交易,政府可以有效利用疫情契機,推動我國肉類冷鮮上市,同時將冷鮮肉流通配送體系建設作為冷鏈物流重點支持發展范圍。如果豬、牛、羊、禽全品類能實行冷鮮上市,將有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,會惠及屠宰、冷鏈儲存及運輸、生鮮電商、新餐飲、社區零售、貧困地區“山貨”等相關鏈條產業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認為,當前,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,生物技術、智能裝備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最新的工業科技成果向農業領域快速滲透。我國應大力支持工業領域前沿科技成果向農業領域跨界滲透應用,比如說,新興的“豬臉識別”技術可將讓每頭豬的飼養成本降低80塊錢,如果推廣到全國養豬業,每年可以節約成本500億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