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 :力度不松措施不減 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
發布時間:2021年01月13日 閱讀次數:665 來源:中國農村網中國農民豐收節視頻 作者:管理員
2020年,四川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恢復生豬生產決策部署,克服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挑戰,采取了6項超常舉措,奮力推進生豬恢復生產。一是四川省委明確提出“農業多貢獻,生豬是關鍵”,省政府將任務分解下達市(州),生豬考核分值占“菜籃子”考核的70%,縣級由縣委書記擔任非洲豬瘟防控和恢復生產指揮部指揮長。二是嚴格落實國家政策,創新出臺豬九條、新八條等53個地方政策,落實省、市、縣三級財政投入29億元,帶動社會資本投入590多億元,1-11月全省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0.9%,其中生豬產業貢獻率達90%;提供成片建設用地近5萬畝,調減禁養區面積12591平方公里,支持力度空前。三是大力推進種養循環和標準化養殖,鼓勵發展樓房養豬,累計開工建設項目3472個,其中完工投產2438個,新增產能1000萬頭以上。四是建立“3+1”網格化管理體系,對全省生豬養殖場戶進行全覆蓋監督排查,檢測樣品23.4萬份,查處違法違規案件4000余起,確保非洲豬瘟不擴散蔓延。五是創新督導方式,組建21個“1+5”工作組,每月下基層10天以上,周調度、月報告復產情況。六是組建專家指導組,編制防控和復產技術要點,分7個區包片服務,夯實復產基礎。據統計,截至三季度末四川生豬存欄3768.2萬頭,累計出欄3392.1萬頭。預計2020年全年生豬出欄超過5500萬頭,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3800萬頭存欄任務。
2021年,四川省將緊緊圍繞國家下達的4000萬頭的生豬存欄任務,做好以下工作:
保持政策支持不減力。在落實好國家政策的基礎上,進一步優化調整支持政策。推動“十四五”川豬產業發展和國土空間規劃緊密銜接,用好生豬養殖設施農業用地和使用林地有關政策,支持集約使用土地,建設多層養殖圈舍。積極爭取國家項目,用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等資金,加大地方投入力度,推進養殖場設施及生豬活體抵押貸款試點,推廣生豬價格兜底、死亡賠償等保險品種,引導工商金融資本發展生豬生產。繼續開展生豬養殖場項目環評承諾試點,提高審批效率。
非洲豬瘟防控不松勁。健全“3+1”網格化管理體系,層層壓緊壓實責任。落實好養殖生產環節防控措施,持續開展大排查、大清洗、大消毒行動,實行監測排查情況日報告。加強生豬調運監管,充分發揮高速公路出入口、省邊界道路和其他重要臨時檢查站作用。強化檢疫屠宰管理,嚴格執行官方獸醫派駐和屠宰場非洲豬瘟自檢“兩項”制度。嚴厲打擊違法調運、私屠濫宰、販賣病死豬等違法行為,發現一起、查處一起。省上最近安排5060萬元專項資金,支持縣級非洲豬瘟檢測能力建設,提升基層動物防疫水平。
推動轉型升級不停步。著力構建集種豬繁育、規模養殖、飼料生產、屠宰加工、冷鏈物流為一體的現代生豬產業體系。以綿陽、廣元市為引領,加快建設川豬產業集群。以100個生豬生產基地縣為重點,全面推行標準化養殖,鼓勵發展樓房養豬,全省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5%以上。以小型生豬屠宰廠(場)點撤停并轉為抓手,大力建設標準化屠宰企業,構建現代肉品冷鏈物流體系。以三臺、江油省級生豬種業園區為載體,實施川豬種業提升行動,培育“川系”新品種,健全生豬良繁體系。加快建設以種定養、以養定種的現代農業園區,帶動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6%以上。堅持“抓大不放小”,探索修建共享豬圈,發展適度規模養殖,把中小戶帶入現代生豬養殖軌道。
狠抓督促考核不放松。嚴格落實“菜籃子”市長負責制,推動四川省政府將4000萬頭存欄目標任務分解到21個市(州),并層層下達落實。堅持開展“1+5”工作調研,繼續實行月調度、季通報,對工作落實不到位、生豬發展緩慢的市、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。開展“菜籃子”生豬專項考核的同時,把生豬生產作為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重要內容,壓實縣委書記第一責任,確保任務順利完成。